Skip to content

自然辩证法 #29

@holdyounger

Description

@holdyounger

自然辩证法

参考链接:2019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答案_文档之家

[toc]

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byself)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源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做限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挤不动的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吧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移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理解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注意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各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自然生态馆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与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3.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现。生态文明与生态自然观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是生态自然观的应有之义,生态自然观对现今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及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4.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简单的来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指生态可持续发展。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社会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因此保护绿水青山,才能保住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从而赢得长远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论是生态环境生产力理论生动、朴实和富含哲理的印证:“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当然,绿水青山和金山银

山之间也有矛盾,绿水青山是真正的金不换,“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

因此,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我们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另一头牵着财富生产;一头连着生态环境,另一头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出发,将生态环境内化为生产力的内生变量与价值目标,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和价值诉求。

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突破了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僵化思维,内含了保护、改善与建设生态环境和保护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鲜活地概括了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话语特色的绿色发展内涵,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辉典范。

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古代自然哲学家们以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它具有①整体性和直观性,②思辨性和臆测性,③自发性和不彻底性。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是原始宗教神话自然观,其理论基础是自然哲学。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一定的缺陷:①不能彻底地坚持唯物主义,具有唯心主义因素,如泰勒斯的"水本原说”②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掺杂着宿命和迷信等因素。③不能科学地说明自然界。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近代自然科学家们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它具有①机械性②不彻底性③形而上学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①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他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传承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传统。③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它所培植的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促进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①实践性②历史性③辩证性④批判性。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扬弃”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向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回归。

三种自然观的发展本质是人类认识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否定之否定,是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否定。任何一种自然观的产生都脱离不了当时科学的发展水平,也离不开人们的认识水平。而更先进的自然观对科学的发展又具有指导性意义。这个发展是螺旋上升的,在我们的认识中还会进行补充和丰富,在运动中发展自己。

2.如何理解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P42

3.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现。生态文明与生态自然观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是生态自然观的应有之义,生态自然观对现今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及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4.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触及到了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难题,即:金山银山是人的物质追求,绿水青山是人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这两者都是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而这两者对于人来说又很难兼得。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牺牲绿水青山来实现自己的物质追求,曾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奇迹。但是,这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促使人们在对传统的增长方式和发展理论进行反思的同时,开始重新研究发展理论,重新研究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我国为例,我们在过去实行的是“先增长后治污”模式,在“两座山”问题上实际上是采取了“为了金山银山可以暂时牺牲绿水青山”的做法;后来认识到这样做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治污的代价要大于增长获得的收益,于是许多地方提出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口号,即下决心改变“先增长后治污”的模式,优化环境,保护生态。这样的口号,这样的做法,虽然也讲“可持续发展”,但实际上是把“可持续”与“发展”割裂开来,这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则以“就是”一词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辩证地连接起来,以积极的而不是悲观的态度阐明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讲清楚了发展中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思想,所表达的则是环境、生态应该是社会生产力内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习近平把环境、生态纳入了社会生产力的范畴。这种态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这种认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因此,我们说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以一种新颖的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认识和处理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科学思想。

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战胜机械论自然观的历史必然性。

机械论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世界,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变化,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机械论自然观的这些特点与近代自然科学已经相悖,应当摒弃。人类社会的大趋势是发展,在目前的历史环境下,机械论自然观的存在只会阻碍这种发展,所以必将被适应当前自然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取代,这是历史必然性。

P28

第二章 科学技术观(byself)

6.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p45

从18世纪60年代起始于英国的第一头次技术革命和继之而来的产业革命,既向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科学提供了新的事实,更为科学提供了新的交流方法,从而使科学在19世纪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影响深远的一些重要发现,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就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提供了科学前提。如在天文学上,1755年康德和拉普拉斯(1796年)分别提出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去假设。在地质学上,英国科学家莱伊尔1830年发表“地球演化学说”,在物理学上焦耳发现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从而动摇了形而上学的基础,在化学上1824年由维等人合成尿素,在生物上,1838年施旺提出细胞是生命 的基本结构单位,1958年达尔文创立特种起源论,对于这些重要的发现,恩格斯经过反复研究,从自然观的高度提出了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学说。恩格斯关于运动形式的学说把蕴含在当时诸多科学发现中的思想精华作了概念性升华,从而提供了一种观察研究自然的哲学方式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7.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表明了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通过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科学的分类、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科学技术异化等方面观点的阐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指导我们正确分析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8.马恩与国外学者关于科技的本质区别p51-55

9.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在人类历史上,科学与技术经历了几次分合。科学与技术源起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本来是内在统一的,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一部分人从单纯的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活动,科学与技术从此分道扬镳,科学活动由学者们承担,技术研究则由工匠们掌握。在古代,科学对技术的影响甚微,无论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技术,还是工匠的手工业技术,都是凭经验掌握和积累的,那时几乎没有以科学的应用为特征的技术,而只有手艺、技能——尽管这些经验可能发展到惊人的水平。

从15世纪下半叶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以后,直到19世纪的上半叶,科学的实际应用才逐步显现效能。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才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科学获得了成为致富手段的使用,发明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科学成为生产过程的因素,生产过程成为科学的应用。15世纪以后,科学实验活动融入科学研究20科学成就是在技术基础上的“技术科学化”的结果,技术可以产生科学,“技术科学化”表明: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科学需要推动技术前进;技术为科学的发展提供研究手段,特别是科学实

10.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p62)

11.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对技术具有双刃剑作用的看法?

技术发展史不断证明,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有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一方面,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变革,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形式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实现了经济转型;变革了生产关系,增进了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发展的新阶段;将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也产生了一些道德和伦理问题,如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基因治疗和基因增强的伦理问题、网络伦理问题、核伦理问题等。

因此,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发展事关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必须以先进的文化来引导,协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必须改变单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倾向,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之路;必须客观全面评价科学技术的风险和收益,指定恰当的科学技术公共政策。

第二章 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18、19世纪,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基础机器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科学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
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线;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
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积累性的统一。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
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咋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当中。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含了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市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

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像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实用工具的形式。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已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第三章 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

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自觉的认识和提升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对于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就是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就是把辩证法贯彻到科学技术研究中,以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想渗透到具体的科学技术研究中,把握具体科学技术的研究过程。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独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4.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移植和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

当代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型越来越大,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学科交叉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比对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

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跨学科也是一种学科融合的方法,也可以称为多维融贯的方法。

5.战略性思维对于科学研究有何意义?

战略性思维是对战略科学家的思维要求。同时对于一个从事一般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工程建设的科学家也有重要意义。习近平非常重视战略性思维的重要作用与深刻意义,是其提出的“六大思维”之一,战略性思维对于科学研究而言,非常重要。

战略性思维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方法,展示的是看问题的高度和深度。古人讲:“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科学家与工程师没有战略性思维、具有什么样的战略性思维,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科学技术研究能登多高、能走多远、将抵达何处。战略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思考问题的高度、理论研究的深度、知识视野的广度,以及对于科学技术发展全局的时间跨度的认识与把握。

对于国家而言,科学技术的总体规划是一种科学技术研究的战略,战略科学家需要掌握国家科学技术的基本战略,按照国家需要,结合自己及其研究团队的研究确定科学研究方向。

第四章 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改变了社会历史进程,造就了新的社会形态;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变革,引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形式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就了经济转型;产生了技术异化现象,要对异化的资本主义制度展开批判,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木观点。科学是生产力的“知识的形态”。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着整个人类物质生产的迅猛发展。
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的科学技术,能够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在产业革命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变革,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有力影响。
作为人类最终走向白由的科学技术,能够作为解放的杠杆,增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有一个历史过程。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系等科学技术体制是根本,各种组织机构及其科研组织运行是保证,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是导引。在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新阶段,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因此必须进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以保证科学技术的良好运行。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旨在支持推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科学技术的体制化以相应的职业化为核心,其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和丰富。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包括:组织领导体制、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制、交流与传播体制、人才教育培养制度等。科学技术与其他各种事业密切相关,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以保证科学技术活动的顺利进行。科学技术组织机构随着历史的演化而变化,具有各白的特点和功能,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组织保证。在科学技术社会史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组织机构有:科学技术决策、管理与咨询机构,科学技术活动组织机构,科学技术传播机构,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机构。

> 【以下摘白百度贴吧帖子“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 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科学技术的法律制度、科技研究的管理体制。
>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对科学发展的意义:1、它可以积聚社会上的力量来进行柑应的科学研究;2、当代科技活动的结构中基础研究将会有大量的人员参l与j;3、明确的法律以及管理制度将会更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现阶段,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制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白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一)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默顿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的“清教主义促进英国近代科学的制度变化”,以及“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的解答,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
1.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2.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

6.科学技术的风险有哪些?如何恰当地进行科学技术风险评价与决策?

科学技术的风险包括环境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健康风险和伦理风险等。这些风险会引发一系列争论,造成评价和决策上的困难。习近平指出:“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加强科技决策咨询系统,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要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决策制度化,解决好实际存在的部门领导拍脑袋、科技专家看颜色行事等问题。”

要恰当进行科学技术风险评价与决策,就应该全面评价科学技术风险—收益的多个方面,批判性地考察“内部"存有争议的科学知识或技术知识,分析相互竞争的利益集团和社会结构的"外部"政治学,理解科学技术专家知识和决策的局限性、公众理解科学的必要性以及外行知识的优势,明确政府、科学技术专家以及公众在与科学技术风险相关的公共决策中的不同作用,确立公众参与决策的可能方式,从而形成最优化的科学技术公共政策模式,以达到对科学技术风险社会有效治理的目的。

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为什么说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毛泽东、邓小平、……、胡锦涛、习近平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时间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当代科学技术机器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丰富,涉及了科学技术的功能、目标、机制、战略、人才和方针等重大问题,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2.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括和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的科学技术思想,包括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的基木内容,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等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的时代意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三个历史阶段是其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是对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反映,因此科学技术思想都镌刻了时代的烙印,反映了时代的需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时代之“新",一是在于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目标任务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二是在于我们面临着新的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三是我们迈向新的奋斗目标。正是基于这一新时代的"新"特征时代背景,习近平立足于我贵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技术观。

blog link 自然辩证法

Metadata

Metadata

Assignees

No one assigned

    Labels

    No labels
    No labels

    Projects

    No projects

    Milestone

    No milestone

    Relationships

    None yet

    Development

    No branches or pull requests

    Issue actions